· 学校主页

倪宝玉:思维与灵魂共同进步的时光

发布时间:2019-10-24  浏览次数:2680

人物简介:倪宝玉,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教授,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于2010年9月到2011年9月在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UCL)进行博士联合培养,并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SCI论文《Numerical and Experimental Study of Bubble Impact on a Solid Wall》。国内导师是张阿漫教授,国外导师是吴国雄教授。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检索19篇(JCR二区以上12篇),EI检索7篇。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等多项课题。2018年入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三届“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20109月我怀着忐忑而又无比感激的心情坐上了去伦敦的飞机,前段时间EMS告知我申请资料邮寄丢失的那一刻,依旧在我脑海中清晰的存在着,拨弄着我敏感的神经,闭上眼,脑海中全部是外导为我向学校极力争取时间的画面,“申请时间截止”、“邮寄资料丢失”,这些仿若晴天霹雳的字眼,如今却都已化成了我对外导浓浓的感激之情,虽然过程曲折,却总是圆了我多年以来的留学梦。

初次踏上异国他乡,所经历的不只是语言文化上的不同,更多的是管理方式和思维模式的差异,东西方文化和理念的撞击曾让刚到伦敦的我着实有些不知所措。外导对学生的管理十分自由、自主研究的时间较多,也基本不会主动联系学生,学生们的研究也都大多基于兴趣。在我认识的国外博士中,有人甚至因为自己对某一研究方向的感兴趣,快40岁还放弃了自己本来优渥的工作毅然攻读博士学位,这着实令人敬佩。就我自身而言,我希望每一个出国的留学生都能秉承着“不是为了出国而出国,出国则是为了更好的学习”的原则,来约束自己,升华自己。

国外的学术生涯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与老师约好的一次汇报。那天是周五,我在向老师汇报最近的工作进展。当老师问我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数学模型时,我不假思索地说某某文献也是这样做的。老师面带笑容地质问我 “作者做的就一定是对的吗?你知道他的数学模型的力学基础么?是基于何种假设条件下才可以得到这样的数学模型?”。一连串的问题问得我哑口无言,这时我才意识到自己只是很肤浅地追踪别人的脚步,而没有思索原因和缺陷,更没想过如何超越现有的工作。从此,我再面对新的问题时,我都会不断地问自己,甚至现在在带学生,也会问他们同样的问题。曾经我以为把论文中的方法实现了,就是一种莫大的成功,而在UCL的留学经历,却更深刻的告诉我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做科研,不只是要重复现有成果,更要超越它!”,这也是我在国内带学生,做科研的准则。

也正是有着这样的信念支撑,冥冥之中似乎注定我要突破些什么,更或者说,超越些什么。那时我正在做气泡与结构物相互作用的数值仿真,但仿真在二者距离很小时就会失败,这也是当时业内的一个重大难题。而自己当时却并没有放弃,经过多次与导师的讨论交流,决定采用一种新的数值处理手段,令人激动的是,这样一个业界难题竟然就迎刃而解了!喜悦过后,便是平静。有时候努力让自己去坚持一些原则,你会在不经意间收获回报,也许那正是你想要的呢。

留学带给我的不只是思维方式的转变,还让我经历了自己一生都难以忘怀的感动。那时,在牛津大学正举办一个陪伴残疾人、盲人、聋人、智力障碍者儿童的志愿活动,为期一周,机缘巧合之下我报名了。都说手机是现代人被需要的证明,而这七天的陪伴,却是在没有手机、没有任何对外联系方式下进行的。我陪伴的是一个二十岁、智商却只有五六岁的孩子,这七天与其说是我陪伴他度过,倒不如说是他让我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纯粹的世界,在那个柔软而脆弱的世界里,我们相互陪伴,我感受到了他对我的珍惜和需要,却与以往任何一次都不同。“这是灵魂的洗礼”,在活动结束时我这样对自己说,同时也感到了无比的愧疚,也更加珍惜作为一个正常人的生活和工作,而这段经历,也会永远留在我内心最柔软的角落。

文件汇编  |  相关下载  |  数据统计  |  工作简报  |  办事指南  |  院长信箱  |  访问统计  |  相关链接
© 2017 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生院
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南通大街145号哈尔滨工程大学1号楼 邮编:150001 电话:0451-82518910(综合) 82589675(研究生招生)
管理维护:研究生院 技术支持:信息化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