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赵冰心,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博士,现在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进行博士联合培养,国内导师是苏国勋,国外导师是Jeffrey C. Alexander。
起初,我通过室友了解到“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并于2016年11月下定决心准备出国在2017年10月底,来到了耶鲁大学。耶鲁大学位于美国康涅狄格州的一个小城市纽黑文中,但是我们都觉得是纽黑文坐落在耶鲁大学中。
回想起来,整个申报过程持续半年多,在此期间找到有共同目标的伙伴尤为重要。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从如何申请国外学校到正式网上填报,都专门组织讲座和培训,统一讲解同学们在出国申请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给了我极大的帮助(并不是每个学校的学生都有这样的“福利”)。
耶鲁的每一处,都能感受到学校对于学生的关心和尊重。为了保证学生的安全,六点以后,学生可以打电话或者在APP上预定免费接送的校车,我们叫它“door to door”。临近期末,学校图书馆推出考试复习服务,图书馆不仅会为预定这项服务的学生准备复习的空间、零食,还有专门的老师督促你按计划完成复习。学校还会通过邮件告知每个学生学校发生的事情。极端天气时,学校会提醒学生做好准备;纽黑文地区出现抢劫等案件时,警察会提醒学生们谨慎前往。
我的导师是Alexander,他学识渊博,严谨又风趣。他经常一边严肃地指出学生在知识上的问题,一边不停地鼓励学生,找出学生文章的亮点。我访学的部门是耶鲁大学社会学系文化社会学中心,在这里,每周都会有一次为期两小时的讨论会,去讨论没有发表过的文章,目的是帮助作者让文章变得更好。讨论会从一开始便进入到提问环节,我们都觉得这样的讨论会很“血腥”,不仅作者的压力大,提问者的压力也很大,因为其他人随时可以针对你的问题再提问题,不过这种形式的讨论给在场的人都带来很大的帮助。
在耶鲁学习的这一年中,我完成了一篇英文文章,并以“Domination and Culture: Max Weber’s limitations and the Case of China”为题在CCS做了汇报。在此期间,写作室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从细微的语法、用词到大的写作结构,都会有人帮你答疑解惑、进行修改,这带给母语非英语的学生极大的帮助。我每周都去修改文章,听老师讲解如何写文章、如何让自己的文章更易懂,大概持续了两个月,终于让自己的文章成形了。
在国外,大家对于中国文化都很感兴趣,同时能明显感受到不同国家学者关注的问题各不相同。美国的学生更喜欢做经验研究,他们喜欢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去评价一篇文章,也喜欢从文章的结构、逻辑等角度来提问题。德国、法国的学生会更关注一篇文章的理论价值,会就我文章的一些具体的理论问题提问。这个过程,不仅让我在文章方面有所进步,还了解到他们对于中国和中国文化的看法,以及其他国家的学者在想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