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做好春季学期学校研究生学位授予工作,在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各学院按照学校统一部署,有序开展硕士生远程视频答辩工作。
3月9日至10日,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举行了学院首批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在线视频答辩,12名硕士生圆满完成学位论文答辩工作。为确保答辩工作顺利进行,答辩前答辩委员和答辩学生分别进行了多次网络调试、通信故障预演等前期准备工作,以董国君教授为主席的答辩委员会严格依据学校学位论文答辩要求和在线视频答辩相关文件精神,精心筹划,认真准备,悉心制定了周密的在线答辩工作流程和应急保障措施,严把答辩质量关。
答辩过程中,画面流畅、声音清晰、交流实时。答辩人面对摄像头,如同现场答辩一般,通过共享PPT和视频的方式,有条不紊地将学位论文中的内容一一阐述,展示自己硕士阶段的学习和研究成果。专家针对论文内容提出了相关问题及修改建议。学院督查专家和部分师生也通过在线旁听的方式观摩了此次答辩。最终通过讨论、投票表决,12名研究生顺利通过学位论文答辩。
在答辩感言中,材化学院首位在线视频答辩研究生白子恒道出了全体答辩学生的心声:准备在线答辩和答辩过程中,既新奇又紧张,但更多的是感恩。感谢学校、学院、老师对他们的培养,以及为保证他们如期顺利毕业所付出的辛勤劳动!
3月14日是第一届国际数学日,对于数学科学学院2017级53位硕士研究生来说,疫情下他们以特殊的“云答辩”方式,闯过了学业生涯中又一重要关口,欢庆这个国际数学人的共同节日。早8点30分答辩正式开始,53名研究生分为四组,通过腾讯会议开始答辩。卜长江、邓廷权、樊赵兵、徐润章四位教授分别担任四组的答辩委员会主席,各组答辩主席严格按照学院视频答辩流程主持答辩,学院答辩督查、低年级硕士研究生等在线旁听了本次答辩。在研究生汇报PPT、答辩委员提问、答辩小组讨论决议、答辩委员匿名表决、答辩主席宣读决议等五个流程后,53名硕士研究生历时近12个小时的“云答辩”顺利结束。
龙江学者、数学学院教授徐润章在结束了长达12个小时的评审后表示,“在国际数学日当天举行远程毕业答辩对数学专业学生具有特殊教育意义,整个远程答辩过程,体现出了数学人的‘三严’作风。‘三严’体现在教风严谨,每组均严格执行学校每名研究生答辩不低于40分钟的要求,决议过程中逐字逐句进行修改,有一组答辩决议修改到了晚上21点才结束;二是组织严密,学院制作了答辩注意事项及远程答辩操作手册,清晰明了,明确了主席、秘书和学生在各个节点的任务和职责;三是教学严格,各组均严格执行答辩流程,虽‘远’仍‘严’,这也是学校老师给即将毕业的研究生们上的最后一课,要教会他们今后在工作中,牢记哈军工优良传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伟业中,时刻保持数学人的严谨务实的作风。”他总结道“远程答辩总体感觉比现场答辩好,更有利于学生,学生不用在走廊一直焦急地等待,学生们在家明显轻松多了。”
数学学院研究生兰三伟这样说:“我家在湖北汉川市的一个村里面,受疫情影响,已经一个多月没有出门了,一直非常担心不能按时返校参加毕业答辩,感谢学校采用了远程视频答辩的方式让我能够顺利答辩。”研究生班班长王强说:“由于疫情防控工作需要,我们通过远程视频答辩方式进行毕业答辩,感觉这种方式更轻松一些,不会像在现场那样,有强烈的紧张感。”研究生王敏感慨道:“心里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虽然因为疫情不能返校,但来自学院的温暖却不曾被隔离。难忘老师们暖心地帮助我们去实验室拷贝资料;难忘课题组组织预答辩到当天晚上十点多,我的导师沈继红教授仍在耐心地指导我的答辩细节;难忘答辩秘书一遍遍带着我熟悉软件,核对答辩流程。”
对学生们关心的答辩方式等相关问题,数学学院在2月29日召开视频会议,解答问题并安排学生做好答辩前的准备工作;针对个别毕业生未带电脑、研究数据不在身边的问题,学院教师党员挺身而出,进入实验室、公寓为每一名研究生拷贝数据,邮寄材料;研究生党支部积极为将要答辩的研究生提供PPT制作、模拟答辩等志愿服务。经过有序组织、周密安排,53名硕士研究生顺利通过“云答辩”的考验。
当下正是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学校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按照教育部关于春季毕业研究生学位授予相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开展远程视频答辩工作,保证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春季毕业研究生及时获得学位。疫情当前,全校上下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祝愿工程学子在这个特殊的毕业季毕业快乐,前程似锦!